《終宋》[終宋] - 第10章 銅牌(2)

由共住,怎麼也不該是他出去。
聶仲由向林子使了個眼神,示意林子出去守好客院,又對李瑕道:「正好,我陸兄來了,你留下來聽聽,免得有些事我還得從頭和你再說一遍。」
「好。」
陸鳳台再次打量了李瑕一眼,也不介意,轉頭對聶仲由道:「今日你去過長豐巷?」
「是,那老頭是你的人?」
「是,那枚令牌給我看看吧。」
「長豐巷,我要找的人呢?」
陸鳳台道:「先給我看看。」
聶仲由也不避諱,掏了那令牌放在陸鳳台眼前讓他看了一眼,問道:「人呢?」
陸鳳台看了一會,顯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,搖了搖頭問道:「你要找的人是誰?」
「你明知故問,人不是被你捉了?」
「我真不知道。」陸鳳台道:「我只知道那是從北面逃過來的人,我需要找到他們,交還給蒙古。」
聶仲由收起令牌,想了想,應道:「大理國,高氏。」
陸鳳台微微一愣,似恍然大悟了,又像是還有些不解。
聶仲由看了李瑕一眼,見李瑕也有不解,乾脆解釋起來。
「陸兄也知道,自金國被滅以後,蒙古多次試圖攻取我大宋四川之地,意圖佔據長江上游,以伐臨安。幸有四川軍民一力奮戰,又仰仗余都帥漚心瀝血辛苦經營,屢挫蒙軍。」
話到這裡,聶仲由向西南方向一拱手,神色肅穆。
「不錯。」陸鳳台亦是一拱手,表示對那位「余都帥」的敬仰。
聶仲由方才繼續說道:「蒙軍取四川不成,於是決定繞道川西高原攻取大理國。借西南的人力物力,形成對我大宋的迂迴攻勢。」
陸鳳台道:「我知道蒙軍滅了大理國,但隔得太遠,不知具體詳情。」
聶仲由道:「大理乃西南邊陲小國,國主是段氏。而高氏則是白族首領,世代為大理國宰相,或者說是攝政宰相。
百年以前,大理國曾有過一場政變,段氏將國主之位禪讓於高氏,改國號為大中。後來由於各部族反對,高氏後人又擁立段氏為皇帝,然而,高氏依然掌握大理實權。
五年前,蒙軍攻破大理,時大理宰相高泰詳極力主戰,殺蒙古招降使者以示抗蒙決心,後來,他兵敗被俘,引頸受戮。」
陸鳳台道:「如此看來,此人雖是權臣,卻也是忠烈之士。」
「高泰祥有氣節,那大理國主段興智卻毫無骨氣。」聶仲由道:「大理國滅之後,段興智投降了,蒙哥封他為大理總管。
段興智撿了條命,對蒙古感恩戴德,便替蒙軍充當嚮導追殺大理殘餘兵馬,鎮壓反抗蒙軍的各族百姓。
我朝戰馬多來自大理,經此,亦失了戰馬來源。
大理本為我大宋臣邦,如今卻成蒙古之鷹犬,對我大宋形成南北挾制。
從此,蒙軍可避免在江淮水戰、四川山地戰,而繞到我們防禦單薄的兩廣之地,揮軍北上從西南方向包抄夾攻我大宋腹地。」
陸鳳台問道:「聶兄在找的人,與那大理宰相高泰詳有關?」
「是。高泰詳死後,蒙軍將他的幼子高瓊帶回了北面。」聶仲由道:「西南局勢急迫,朝廷調呂太尉坐鎮西南。去歲,有白族人聯絡呂太尉,請求大宋助其起事抗蒙。
呂太尉於是得知,有高氏余部北上意圖救回高泰祥之幼子、以號召大理各族。但他們在北面的行動失敗了,只好逃到我大宋境內,呂太尉便派人把他們安置在廬州。
我此次正好要北上,見他們一面可以順便了解北面的情況,甚至替他們把高瓊帶回來。」
陸鳳台沉默了一下,道:「原來如此。」
「陸兄與此事有何關聯?」
「蒙古人派使者來廬州討要逃犯。」陸鳳台道:「我根據線索找到那間宅子,可惜晚了一步,人已經走了。於是我留下人手守株待兔,沒想到等到了聶兄你。」
「你要把他們交還給蒙古?」
「是。」
聶仲由問道:「現在我已告訴陸兄他們是誰,你還要這麼做?」
「是。」陸鳳台道:「眼下形勢微妙,絕不能讓蒙古拿到把柄與我大宋宣戰。」
「可笑。」
「你們這樣做很危險,而且亳無意義。」陸鳳台道:「大理國已經被滅了,一點白族義軍、一點高氏後人根本什麼也做不了。我們沒有功夫去管一個邊陲小國的命運,我們自己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了。這種緊要關頭,小心翼翼地維持盟約尚未不得,你們這麼做,一旦輕啟邊釁……」
「輕啟邊釁?」
聶仲由顯然不喜歡這個詞,眉頭一皺,語氣登時不悅。
「陸兄怎會不明白這道理?只要蒙軍想南下,我們再小心翼翼地維持盟約也不會有用。」
「我知道,但淮南兩路都還沒準備好。」
「準備?」聶仲由反問道:「十年前我們在廬州拚死守城的時候準備好了嗎?十年了,你現在說沒準備好?準備什麼?你們沒準備好為國捐軀是嗎?」


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