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在春秋不當王》[我在春秋不當王] - 第25章 人民的名義

太子新喪,停棺於太廟之內。Google搜索.com
公子稠萬萬不會想到,兄長的屍體,最終居然會安然無恙的進了太廟。
這一次,再沒有人會讓他的屍體無緣無故的消失了,因為「它」的使命已經完成了。
而這,也徹底讓季孫宿看看清了李然的謀略策算。
當日太子野被刺,李然第一時間便想到了一定要派人將太子的屍體給搶回來,而後再找人假扮太子,以其「大難不死」的假象來震懾敵人。
再利用無中生有的第二次刺殺將季氏徹底捲入其中,再加上此前逮住了刺殺自己的刺客,兩方證詞一經出口,即便季氏再樹大根深,也擋不住朝臣以及國民心中的猜疑。
如此一來,原本看起來大好的局面,便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危機四伏。
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裏想到這一招反客為主,還能夠執行得如此天衣無縫,李然之急智已經得到證明。
這也就是季孫宿為何要籠絡李然的原因。
只不過,季孫宿可能不會想到的是,從他決定刺殺太子野的那一刻開始,他便再也沒有任何招攬李然的可能了。
真太子的屍體被擺放在太廟的靈堂前,公子稠身為第一順位繼承人,當然是要去守靈祭拜的。
可誰知他只去靈堂轉悠了一圈後,便是無動於衷的,大搖大擺的從裏面走了出來。直叫一眾伏身於殿外的朝臣是看得目瞪口呆,紛紛在那議論他的愚鈍,不知禮數,以及不堪重任。
可季氏與孟氏的黨羽嘴上雖是如此議論,心中卻十分的明白。因為越是這樣瘋癲的公子即位,他們的主子日後才越有可能架空君權。
於是在太子野喪禮期間,關於哪位公子能夠即位國君之事便被提上了議程。
國不可一日無君,這種事自然要越快越好。
……
祭氏別院之中,公子稠隨意坐在台階上,望着面前燦爛的花圃,眼神顯得空洞。
現在的他,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輿論中心,因為他是第一順位繼承人。
「季氏與孟氏已經在朝堂上發力,他們對你即位一事似乎極為堅定。眼下國君這個位置,看來是非你莫屬了。而這一切還都要歸功於你此前的守拙之舉吶!」
李然就站在他旁邊,雙手叉胸,臉上似浮現著若隱若現的激勸之色。
對於這個結果,他自然是早有預料。要不然也不會一早就提醒叔孫豹要始終秉持對此事強烈反對的態度。
「我非得要當這個君主不可嗎?」
自太廟守完靈後,公子稠這幾日便一直深居簡出,沒怎麼出門。
一方面是因為擔心他也遭了刺殺,另外一方面,也是因為他對於整個魯國局勢,也一直是漠不關心的態度。
此時李然卻將其推至風口浪尖,他自是有些難以適應。腦海中那種畏畏縮縮,不想去承擔如此重任的想法還在繼續蔓延著。
「如今,你若是也放棄了,那魯國將再無公室!這絕非是危言聳聽。」
李然把話說得很明白,現在唯一能夠拯救魯國公室的人,只有他公子稠,若是他也放棄,魯國公室便再無興盛的可能。
「季氏野心,路人皆知,晉侯作為外援,自身亦是難保,插手魯國之事,也只能是一時。那季孫意如更是絕非善類,你若此時放棄,日後此人必將凌駕公室之上。可別忘了,季氏也同樣是桓公一脈。」
李然此話也確實並非是危言聳聽,在這種動盪的時期,小宗滅大宗之事,也是時有發生的。就比如晉國早年,就是在曲沃的一脈滅了大宗,篡奪了君位,而後成為了綿延至今的武公,獻公與文公一脈。
所以,這種事情早一百年前便已有了前車之鑑,更何況這先例,還就是如今最為強大的晉國。
話音落下,李然將目光轉向遙遠的天際,眉宇間散露著一絲追憶之色。
「然雖不知你先父,但我在你兄長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。魯國地勢險要,交通於晉齊兩個大國之間,齊得魯,則晉危,晉得魯,則齊懾,此乃得天獨厚之資。若一朝得霸,可得百年興盛!…但同時,魯之中興亦是任重道遠,今有列強環伺,如虎在鄰。若只一味偏於一隅,則只會召來旦夕之禍呀。」
話至此處,李然再度將目光轉向公子稠,用十分嚴厲的語氣道:
「今日我們贏得此局,便是一個極好的開端。公子更該振奮精神,時至今日,更不能輕言放棄!而且,你現在…就是魯國黎民的希望所在!」
儘管李然也知道振興公室這種事於公子稠而言略顯沉重,可是他已經沒有別的選擇。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