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怒海覆清1852》[怒海覆清1852] - 第一章 羅伯特·包恩號

「要相信光!」
這是董良常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。
當他平庸的一生結束的那一刻,當黑暗完全包裹住了他,他依然想要看到那一道光。
他當過兵,丟了一隻胳膊。
做過技工,獨臂的一級鉗工。
做過實踐課老師,教書育人。
終生未娶,最後將自己所有的一切捐獻給國家。
但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好人,卻早早地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。
也許是覺得虧欠這個好人,上天給了董良一道光。
董良緩緩睜開眼睛。
光線是從頭頂的木板縫隙照進來的。
隨之而來,是一股刺鼻的臭味,像是七八十年代沒有化糞池的公側。
劇烈的搖晃。
海浪拍擊船體的「啪啪」聲。
還有周圍木製的艙壁。
這是一艘木製的大船。
「二叔,你醒啦,謝天謝地,你要是再不醒吼,那些洋鬼子吼,就要將你扔進大海。」一個操著閩南口音的男子在董良的耳邊大聲說道。
似乎是男人的話觸動了什麽。
董良的腦子中一陣天暈地旋。
身旁的漢子以為董良又要暈倒,趕緊扶著董良的肩膀晃了一晃。
不過,這種眩暈沒有持續多久。
董良的腦子中一下子湧出很多信息。
經歷過一次死亡的中年大叔,面對這樣奇怪的事情,絲毫沒有慌亂。
他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,就不會為這樣離奇的新生感到茫然。
此時的他是泉州府同安縣潯江村的一名十九歲青年。
今年是滿清咸豐二年,農曆二月二十號。
去年,董良的父親和兄長相繼去世。
被家人寄予厚望的書獃子董良不諳世事,導致家中最後的十五畝水田也被地主兼並。
董良只能放棄學業,跟幾個同鄉隨着一個客頭(勞工中介)去了廈門。
閩省多山,土地稀少,自古就有出海的習慣。
客頭原本說介紹他們去南洋做淘金客,曾經有人出海幾年成了大富豪。
但是一到廈門,這些客頭立馬就變了臉。
董良和同伴被關進了租界的豬仔館,身上被打上「 SF」字樣。
被販賣海外的豬仔,身上都會被打上標記。「SF」代表他們將被賣往舊金山,「BP」代表賣到秘魯。
有些人知道被騙,試圖逃走,不過他們無一不被洋人守衛擊殺。
後來,董良與四百多名同伴被關到了這艘名為「羅伯特·包恩號」的米國商船。
四百多人擠在前中後三個船艙,很快就有人生病。
船員會定期下來清理船艙,不是清理垃圾,而是將那些要死的豬仔給丟到海裏。
董良身邊的這個壯漢名叫董興福,今年二十五歲,因為一臉絡腮鬍子,所以顯得有些老氣。
他雖然比董良大,但卻是董良的本家侄子。
自從進了豬仔館,董良依靠自己讀書人的身份,在阿福以及幾個強壯的同鄉支持下,成了同安籍豬仔的話事人。
「阿福,我沒事兒了。」董良剛才適應了一下這副身體。
這副身體原本是一個健康的少年,只是被船上的人傳染了熱病。
此時也許是因為接收了一個新的靈魂,病痛竟然也消失了。
見到董良坐了起來,阿福開始述說這兩天的事情:「二叔,洋鬼子這兩天開始抓人到甲板上剃辮子了,還直接用冰冷的海水對著人沖,生病的人更多了。」
董興福抓下自己的瓜皮帽子,露出了一個大光頭。
「阿福,阿福,那幫**人要去幹掉洋鬼子,問我們要不要入伙。」
這個時候,另外一個名叫許樹的同鄉少年過來小聲說道。
「呀,良哥兒,你醒啦,咱們終於有拿主意的人了。」
董良雖然沒有任何功名,但是畢竟讀過書。
在普通百姓的眼中,讀書就等於有見識。
「許樹,你幫我去喊一下那個**陳得利。」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