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左》[明左] - 第15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

「把這些都妥善處置了吧。」
樹上掛著的,彷彿不是一具具屍體,而是一根根鋒銳的針,要將左夢庚的心刺穿。
令他恨不得一股邪火,燒盡這個邪惡的世界。
老秦頭得令,趕忙喊了幾個青壯,把那些弔死的屍體從樹上解下來,抬着出了莊子。
不用想,必是找了荒地,草草掩埋了事。
人命如草芥,匆匆而去,在這世上連最後的一點痕跡都不會留下。
老秦頭覺著還不夠,敲著拐杖,故意說的很大聲。
「都記著啦,是梁越那個畜生犯上作亂,一家老小死光也是咎由自取。如今少爺大發慈悲,免了咱們租子。誰要是敢不記著這份恩情,小老兒必與他誓不罷休。」
這老頭也是個不要臉的。
明明這一切都是因為左家壓迫過甚、逼着佃戶家破人亡所導致的,到了他的嘴裏,卻全成了那個逃跑的梁越罪過。
可老秦頭這麽做,也是無奈之舉。
死的已經死了,活着的人還要活着。
這些莊戶們要想活下去,全在左府一念之間。
好不容易左夢庚大發善心,免了他們租子,難道還要和府上作對,大家全都死翹翹了才成?
此事無關善惡,不過是艱難求生罷了。
左夢庚明知道過失在自家,但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個結果。
總不能真的把那些打死人的家僕都處置了吧?
那樣的話,這些莊戶們如何不說,只怕家僕們立刻就會離心離德。
世道就是這麽的諷刺,他也只能當成一筆糊塗賬。
好不容易來了一次莊子,左夢庚對什麽都好奇,到處走走看看。
老秦頭和張延跟上,陪在左右,有問必答。
左夢庚觀察到,莊子上的土地實在算不得好。
這裏距離河道頗遠,即使馮員外允許取水,也澆灌不了多少土地。而且這裏的土質隱隱有些沙化跡向,說明土壤裏的養分所剩無幾。
「如果可以灌溉的話,收成如何?」
老秦頭的回答證實了他的猜測。
「十年前這裏的地還不錯,一畝總能產糧一石出頭。後來就不成了,就算是好年景,能有七、八斗就謝天謝地了。到了近兩年,就只有兩、三斗,連一家人都養不活。」
這是土壤退化導致的減產,又碰上了天災,雙重打擊之下,農民就到了生死邊緣。
左夢庚記得歷史網文裏有一些辦法,便問道:「你們為何不種些玉米、馬鈴薯?」
老秦頭和張延面面相覷,由張延問道:「少爺,玉米、馬鈴薯是啥?」
左夢庚還以為這些美洲作物此時的叫法不同,便比劃、描述了一番。
孰料老秦頭和張延依舊一頭霧水,不知其所以然,顯然是聽都未曾聽過。
老秦頭倒是問了一個左夢庚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問題。
「少爺,種那玉米、馬鈴薯的話,官府可認嗎?東家認嗎?好發賣嗎?」
連續三個問題,好似三記重鎚,砸的左夢庚暈乎乎的。
他這才發現,自己被忽悠了。
說起明末的農業狀況,許多書中都寫過,彷彿全面推廣了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產作物,就能妥善解決。
可實際真的處在這個時代,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。
許多美洲作物為何一直到清朝中期才被百姓接受和種植?
並非只是推廣不力。
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,壓在身上的負擔導致農民沒辦法去種植新作物。
農民想要種植玉米、馬鈴薯,哪怕產量再高,官府不認怎麽辦?
地主不認怎麽辦?
糧商不認怎麽辦?
農民繳稅、交租、賣糧,都受到極大的限制,就算是想種些新作物,也沒有那個餘力啊。
為何到了清朝中葉又行了?
因為經過明末數十年的戰亂,人口銳減,人均耕地面積上升。加上清朝前葉社會穩定,農民的頭上沒有了苛捐雜稅和地主的剝削,緩過氣來之後當然可以豐富種植品種。
換到明末時節,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,官府的徭役不斷,百姓辛辛苦苦種植的麥、豆都不夠填補的,哪裏還有餘力去種植新作物?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