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新命記》[大明新命記] - 第四章 底氣

李祿,現在楊振麾下任職都司。
這個人在歷史上是楊振的死忠,崇禎十二年春三月,跟着楊振一起,被斬首於松山城外。
碰巧這點歷史,現在的楊振是知道的,因為歷史上關於楊振的記載,就那麼一點點,其中被同時記載下來的人物就有這個李祿。
現在看來,楊振麾下的張得貴等人,很可能在第一波與滿清騎兵的遭遇戰中就陣亡了,所以沒有被俘,也因此沒有留下姓名。
「太好了!李都司回來的正是時候!」
楊振看着快步走來的李祿,笑着說道:「李都司辛苦!希望這個魯密銃能夠名副其實,對得起今天大家的辛苦!」
楊振說完了話,從李祿手裡接過那桿用油布層層包裹着的火銃,心中多少有點忐忑。
寧遠城裡官軍裝備的單兵火器,他差別不多已經看遍了,有很多在後世傳得神乎其神的火器,現在看來根本就是徒有虛名,相當於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。
這讓他對傳說中的魯密銃也心情複雜起來,既希望它真如傳說中那樣,真的是與明末時代西方人的火槍類似的一款火槍,同時他又非常擔心,害怕關於「魯密銃」的傳說,只是一種傳說。
楊振小心翼翼地,把包裹在外面的油布一層層剝開,一桿被油漬浸潤的紅褐色「銃床」先露了出來。
不知道這個「銃床」是由什麼木頭所作,上有細紋,入手頗重。
看見這個硬木做的銃床,楊振的心裏怦怦直跳,單就眼前所見,魯密銃就已經不是一般的火銃了。
至少這個硬木「銃床」的設計,就比什麼神槍、火銃、三眼銃、四眼鐵槍,進步了一個時代。
楊振心中大喜的同時,有點急不可耐,迅速撤掉了包裹着「銃身」的所有油布,赫然入眼的,正是傳說中的槍托、龍頭、扳機。
「魯密銃」的槍托,是所謂的「彎型」,即可以架在前胸肩窩處着力。
就其基本形制而言,已經與後世所謂的「漢陽造」老套筒的槍托形狀相似了。
仔細看下去,楊振發現,這桿「魯密銃」的槍托,與其硬木「銃床」雖然緊緊連在一起,但是連接處間有縫隙,看來可以活動。
楊振心中存疑,抬眼看着李祿,李祿忙說:「大人!魯密銃銃床床尾暗含刀頭,臨陣之時,若敵人逼近,去掉槍托,即可當做斬馬刀用!」
李祿說了這話,見楊振仍有不解,就從楊振手中接過魯密銃,在槍托上找來找去,找到一根鉚釘,又從地上撿起一塊尖石,重擊鉚釘一頭,一個長約兩寸的方形鉚釘應聲掉落。
緊接着,李祿拍打槍托,然後用力下拔,槍托隨即從「銃床」的床尾脫落,一個長約七八寸的鐮刀型刀頭露了出來。
李祿的操作,讓楊振有點目瞪口呆,他沒有想過,「魯密銃」一尺多長的「彎型」槍托里,居然還有這麼複雜的設計。
「這特么是什麼坑爹設計!?槍托就是槍托,既然是火槍,還搞什麼斬馬刀!真是浪費鋼材,華而不實!」
楊振一邊兒在肚子里腹誹著,一邊從李祿的手中接過了「魯密銃」,把槍托扣上,鉚釘塞入,重新安裝好,然後去查看用於點火的龍頭軌、扳機和火門。
「魯密銃」的龍頭軌、機,都在「銃床」裏面,從外面看不見機軌,整個構造還是很精心的。
楊振模仿著後世軍訓打靶時的樣子,把槍托頂在肩窩裡,扣動扳機,只聽得「噠」的一聲脆響,龍頭鐵就打在了火門上,然後立刻彈起,恢復如初。
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,但是萬曆中期朝廷督造的這款魯密銃,仍然是堪用品,當年大明朝視野開闊、國力雄厚,由此可見一斑。
隨後,楊振又把槍倒過來,去看銃管,果真是內外兩根「銃管」疊加套筒的造型。
這個雙層銃管,從頭到尾,都固定在木質「銃床」的溝槽裏面,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