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》[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] - 第7章(2)

,需要幾天時間恢復。他萬萬沒想到,就在為麥鐵杖辦喪事的兩天內,隋軍趁夜把被焚燒的浮橋修好,加長了兩三丈。

這天天黑之後,隋軍士兵牽引着浮橋悄無聲息地向上游選好的架設地點前進。浮橋的每個木箱上都站着一個士兵,用長篙把浮橋掙離岸邊,前面用十幾匹馬拉着,像拉縴一樣拉着浮橋走。到達選好的架橋地點後,仍是先用繩索把浮橋靠下游的一頭綁在岸邊的樹上,在另一頭繫上長長的繩索,派水性好的士兵拉着繩索游到河對岸,把繩索套在靠上游一些的樹榦上。在河水的衝擊下,浮橋慢慢轉動,轉到一定角度就被繩索拉住。河對岸的士兵緩緩放鬆繩子,讓浮橋慢慢轉到與河道垂直的角度,然後把浮橋固定在附近的樹上。

三道浮橋都固定好了,隋軍先派出一個團的步兵,在河對岸建立橋頭陣地,防止高句麗軍隊前來偷襲,大軍做好準備,天一亮就開始渡河。

韓在熙一直被蒙在鼓裡,等天亮後隋軍開始大規模渡河,高句麗軍隊的邏騎方才發現。邏騎緊急稟報韓在熙,韓在熙大驚失色,馬上命令部下全體緊急集合,向隋軍渡河地點攻擊前進。高句麗軍隊趕到時,隋軍已經有三個軍的步兵渡過遼水,在遼水東岸擺開陣勢,防止高句麗軍隊前來奪橋,三個軍的騎兵部隊正在陸續過橋。

看着源源不斷過河的隋軍,韓在熙感到大事不好,如果不能儘快把已經渡河的隋軍擊潰,破壞浮橋,渡河的隋軍會越來越多,佔據兵力上的優勢,那樣他的下場就只有失敗。沒有任何猶豫,韓在熙當即傳令,三萬步兵分為兩部分,由副將指揮,攻擊左右兩座隋軍大陣,他親自指揮兩萬騎兵,攻擊中間的隋軍大陣。一聲令下,五萬高句麗軍隊立刻調整部署,分作三處,如同三股兇猛的洪水,沖向隋軍大陣。

隋軍早就嚴陣以待,看見高句麗軍隊調整部署,也相應地調整對策。隋軍採用方陣結構,最外面一排是盾牌手,手持大盾,一個緊挨一個,構成一道盾牆,既能抵禦敵人的弓箭,又可以阻止或遲滯敵人步兵的衝撞。第二排是長槍手,一桿桿長槍從盾牌的縫隙伸出去,敵人若是硬往前沖,就會被刺個透心涼。裏面是弓箭手,用弓箭封鎖衝鋒的道路,在敵人衝鋒的時候殺傷敵人,在敵人衝到陣前時阻擊後續部隊,減輕盾牌手和長槍手的壓力。

這樣的陣形對付步兵衝擊非常有效,對付騎兵衝擊就有點力不從心了。長槍的長度不夠長,敵人的騎兵若是不顧死活地猛衝,即使人或馬被刺死,其巨大的慣性也能把盾牌手撞倒。如果盾牌手被撞倒,後面的人就失去的保護,很容易被後面的敵人沖亂,陣形無法保持。一旦敵人的騎兵衝進陣中,弓箭手和持短兵器的步兵就會成為敵人騎兵屠殺的對象。為了對付騎兵衝擊,隋軍配備了一種威力強大的兵器——槊。

槊又叫丈八蛇矛,就是張飛用的那種兵器,頭至尾最長可達四米,前面是長達半米的槊刃。面對騎兵衝擊時,長槍手換為槊手,一排長達兩米多到三米的槊挺在盾牆外面,就算人不害怕,馬也會害怕,不敢硬往上撞。就算撞上問題也不大,槊手個個都人高馬大、身強力壯,能夠有效地抵擋戰馬的衝擊,在兩三米的緩衝距離上把戰馬的衝擊力基本卸掉,使其無法對盾牌手造成強大的衝擊。

看到高句麗騎兵在中部集結,隋軍**大陣的指揮官立刻命令長槍手換成槊手,做好迎戰的準備。

高句麗騎兵率先衝進隋軍弓箭射程之內,隋軍將令一聲令下,弓箭手亂箭齊發,箭如飛蝗,射向高句麗騎兵。高句麗騎兵不斷有人中箭落馬,或者戰馬中箭仆倒,把騎手摔下來,不過騎兵的衝擊速度很快,他們很快就衝到陣前。原以為衝到陣前就可以跟隋軍短兵相接,不用再受矢石之害,可以發揮騎兵的優勢對步兵展開殺戮了,可到了陣前以後高句麗騎兵才發現,前面是一排密密的劍籬,有的人趕緊勒住馬,有的人沒勒馬,戰馬自己主動停住了腳步。槊刃根本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槍尖,更像一口寶劍,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着寒光,別說是人和馬了,就是老虎和熊看見,也不敢往上沖。

高句麗騎兵尷尬透了,他們無法靠近隋軍士兵,手裡的短刀根本就夠不着對手,談何打仗?打不了仗又來幹什麼,總不是來跟隋軍士兵聊天的吧?前方的情況傳到後方指揮官那裡需要時間,在指揮官的命令下達之前,前線的士兵無所適從,只能原地打轉。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