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》[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] - 第4章(2)

隋軍集結於遼水西岸,楊廣親臨前線指揮。隋軍在遼水西岸擺開陣勢,高句麗軍隊也不示弱,在遼水東岸列陣,據水阻擊隋兵渡河。

楊廣升帳,召集各軍大將議事。右屯衛大將軍麥鐵杖主動請纓:「陛下,臣深受國恩,未曾報效,今日願充當大軍先鋒,率先渡過遼水,為大軍殺開一條血路,請陛下恩准。」

楊廣嘉許道:「麥愛卿忠勇可嘉,朕准奏,就命你部為大軍先鋒。待渡過遼水,殺敗高句麗軍隊後,朕重重封賞。不過……高句麗軍隊據守遼水,我軍不得渡河,卻如之奈何?」

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出班奏道:「陛下,可令士卒伐木做筏,用木筏強渡遼水。」

楊廣沉吟着沒有說話,看樣子不同意這個辦法。右翊衛大將軍于仲文說:「陛下,用木筏強渡一次承載的兵力有限,需要往複多次才能把大軍渡過河去。高句麗大軍就在對岸,勢必會對我渡過遼水的部隊發動猛攻。我渡河部隊兵力既寡,復背水列陣,很難抵擋高句麗軍隊的進攻,恐怕不等後續部隊到達就會被全殲,因此臣以為此法不可取。臣建議在西岸伐木建造浮橋,建好後引至東岸,大軍憑橋渡遼,源源不斷,定能一舉擊敗高句麗軍隊。」

楊廣聞言大喜,道:「於愛卿果然大有謀略,此言正合朕意。」他對工部尚書宇文愷說:「宇文愛卿,朕素知你機巧過人,大興城和東都都是你設計、督造的,你還為朕建造過大帳和觀風行殿,朕就把建造浮橋之事交給你,工匠、民夫隨你調遣,你必須在十日之內造成三座浮橋。」

「臣領旨。」宇文愷顫顫巍巍地說。

宇文愷是個文官,不像武將那樣身體強壯,今年已經六十八周歲了,隨軍遠行,千里跋涉,着實夠他受的,出臨榆關不久就生了病。無奈軍情緊急,他只得抱病督造浮橋。

一切都部署完畢,楊廣最後下了一道奇怪的旨意:「眾位愛卿,我們此次征討高句麗不是為了讓你們立功揚名,是為了弔民伐罪,朕擔心你們之中有人不理解朕的意圖,為了立功揚名、邀賞請封,而冒險輕兵掩襲,孤軍獨斗,中敵埋伏,壞我大事。進軍時,你們的人馬應該分為三路,互相呼應,對敵發起攻擊時,三路人馬要互通消息,相互配合,不得孤軍冒進。另外,所有軍事進止之事,都必須向朕奏報,等待朕的旨意,不許擅自行事。」

聽了這道旨意,不少將領都在心中暗自嘀咕: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,戰機稍縱即逝,只有臨機決斷才能掌握主動,事事奏報豈不貽誤軍機?」

這話只能在心裏想想,沒有一個人敢說出口,因為大家都知道,楊廣最討厭別人提出不同意見。楊廣曾經直言不諱地對秘書郎虞世南說:「我生性不喜歡聽別人進諫。如果是有地位有名望的人,想通過進諫而求得好名聲,我絕對不能容忍。如果是地位卑賤的人進諫,我還能稍微寬容一些,可也絕對不會提拔他。這回你知道了吧?」

就在大軍會聚於涿郡的時候,楊廣召見合水令庾質,問他:「高句麗的人數還不如我一個郡多,如今朕用這麼多軍隊討伐高句麗,卿認為能不能攻克之?」庾質回答說:「完全可以打敗高句麗,不過以臣的愚見,陛下最好不要親征。」楊廣一聽就不高興了,把臉一沉,說:「朕集結大軍在此,怎麼能還沒看見敵軍自己就先後退呢?」庾質解釋說:「萬一戰而不勝,恐怕會損害陛下的威名。如果陛下留在涿郡,把討伐高句麗的事交付給猛將勁卒,陛下對他們指示方針戰略,讓他們倍道兼行,在高句麗軍隊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,出其不意發動攻擊,必定能打敗高句麗。兵貴神速,行動遲緩則難以成功。」庾質這番話非常在理,可楊廣就是聽不進去,很不高興地說:「既然你害怕打仗,就留在這裡吧,朕決意親征。」庾質退下後,右尚方署監事耿詢上書進諫,勸楊廣不要親征,言辭極為懇切,早已經心中不悅的楊廣勃然大怒,命衛士把耿詢推出去斬首。少府監何稠趕緊奏本,苦苦相求,楊廣這才饒了耿詢一命。

有了這些事,眾將誰還敢向楊廣進諫呢?

話說宇文愷抱病督造浮橋。浮橋通常是用木板把許多船連接起來而構成,可是現在沒有船,如果直接用圓木造橋,依靠圓木的浮力讓橋浮在水面上,則需要伐非常多的樹,工期必然延長,而且浮橋會非常笨重,很難拖動。宇文愷設計了一種長條形的密閉木箱用以代替船,用木板把許多木箱連接在一起,構成浮橋。密閉木箱的浮力比圓木大得多,重量卻輕得多,與船相比又有不會沉沒的優勢。

猜你喜歡